思常路茶室
昆山, 中国
- 建筑师
- 缪朴
- 位置
- Sichang Road at Ma-an-shan Road, 昆山, 中国
- 年份
- 2007
- 客户
- Kunshan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Co. Ltd.
- 团队
- Pu Miao
- 配合工种
- 上海市园林设计院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人一面”的现象,已 经引起社会上广泛的注意。其中一个原因,是城市与建筑的形式与当地环境的脱节。比如说,在大规模工业化进程开始前,纵横交错的港汊芦荡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典 型风景。传统的城镇布局以及建筑设计在几百年中并与河道形成了独特的亲密关系。建筑可以沿河而造,悬挑在河边,或甚至整个架空在水面上。但在最近三十年的 城市更新及扩展中,大量的河道被填埋了,与之一同消失的是那种与水共生的河边建筑。开发商虽然在填河产生的土地上又挖了一些水池,但不少是与基地外自然水 系没有关系的一潭死水。最成问题的是绝大多数所谓的“亲水”建筑,它们离水总是至少有三尺远。这既可归咎于死板的政府法规(特别是在城市规划的水体边上 时),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来自设计者不顾地形,照搬现成思路(如所谓“欧陆风格”之类)的做法。在不少实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筑师实际上不过是将一个在旱地上的普通别墅设计放在附近有河的位置上罢了,建 筑根本没有与水发生真正的互动。结果,在水泥森林及人造“景观”中长大的城市居民对自己的乡土风景越来越记忆淡漠。就好象对蚯蚓、螳螂很陌生一样,城市儿 童也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到自然状态的水。这样的环境是不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呢?针对这个课题,笔者一直在找机会探索另外的设计途径。
江苏省昆山市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江南水乡古城, 但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多次改建更新,这个城市的物质面貌已经变得与周围成百成千个中小型城镇差不多了。上面说的问题这里也都存在。在最近三年里,一个占地80余公顷,人口3万 的小区在昆山的西郊逐渐成形。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康居小区的规划中保留下一些天然河道,本文介绍的项目就坐落在河边。康居小区将主要用来安置因改造老城而 产生的拆迁居民,所以特别强调要创造完备成熟的居住环境。小区内规划了系统的商业设施及公共绿地。思常路茶室是上述公共配套设施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如 何在河边茶室中重新体现人与河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加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的交往,成了本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常路位于该小区的东北角,与一条南北走向,约25米宽的河道平行。河与道路之间有一条宽约四、五十米,长800余米的线型公共绿地。园林设计师在该绿地北端(靠近马鞍山路桥处)规划了一个茶室。基地面临的思常路另一边将建设大型商业设施。所以,位于沿河绿地中的这个小建筑,将为在百货大楼或超级市场中逛累了的居民们提供一个另类的,接近自然的休闲场所。
为了最大地利用沿河景观面,建筑基本取线型形体。从道路到河边由四条平行的空间层次组成:(1)沿人行道是一道上植树木的小山坡,将建筑隐藏其后。从道路上望来避免了在视觉上打断沿河公共绿带。(2)躲在小山坡后的是一道种满竹子的庭院,为建筑西面提供了采光、通风及景观的可能。(3)沿竹院全长是一条室内走道。其南端开向一个上有花架的小型室外空间,需要时也可用来招待更多顾客。(4)像一串念珠那样,走道在临水一侧连接了各个茶座空间。与上述建筑主体的水平条状形成对比,茶室的主入口被处理成唯一的垂直体块,突出在主体之外。以下介绍一下本设计的两个目标:使用者与水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平缓曲面”的采用。
要实 现上述亲水目的的第一个阻碍是天然河道的水位上下落差很大。如何使人们能总是接近会变动的水面呢?我们为此在建筑与河道之间设计了一个窄长的中介水池,池水取自河中。水池邻河的一边边缘做了特殊处理,所以从茶室内望去,池水与河水融为一体。我们并在水池中断断续续种植了一列水杉,不仅从河对岸望来延续了现 有沿河的水杉林带,而且在从茶室内望河的画面中增加了一个空间层次。
拉近人-河 关系的另一个手法是在平面上做文章。本工程中的茶座被分成散座及包厢两大类。每个包厢(四人一桌)均设置在一个被水环绕的玻璃园柱体中。玻璃园柱体内的地 面是半沉在水中的。园柱体上有大窗可以打开让人触及水面。由于水面就在人的胳膊肘下,这让每个坐在下沉茶座中的茶客均有身处舟中之感。各个下沉茶座之间的水面中安置了多个涌泉,给这些狭窄的水面带来生气。穿过园柱体的玻璃屋顶,人们可以看见上面还有一层木花架。当花架上爬满藤蔓类植物时,茶客们会享受到身处树荫中,从被庇护的暗处眺望河面明亮风景的那种舒适感。与包厢四周是水的模式不同,位于建筑北端的散座厅采取传统的一面临水的形式。但地面与水面接近,并做了反光的黑色自流平涂料,使人感到是水面的延伸。
除了人与河 的关系外,本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是在建筑实体的几何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语言。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中通常总含有一种“平缓曲线”,它们是正交直线体系的延伸微变 而不是对立。在建筑总体效果上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变化,而不是国外某些时髦风格的那种碰撞叫嚣之感。为了使建筑与小河在几何形式上更好的联系起来,我们在 河边茶室的花架屋顶中实验了上述概念。出于强调本建筑现代感的目的,这一曲面被设计成三维的。为此我们特地探索了如何用当地施工单位能理解的二维图纸表述 及施工技术来实现这一三维曲面。具体做法是将该面理解成由两条不平行导线所形成的曲面,支撑屋面的八榀钢筋混凝土框架则成为曲率的控制点。因此,各榀框架的部分尺寸都不一样。但与程控切割的钢结构相比,这不需要复杂的技术与昂贵的设备,制作混凝土模板的人工相对上述高技做法的成本来说还是较低的。
发表
《建筑学报》(1/2009), 图书《建筑 09’ 08’ --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作品集》(2009),《当代中国建筑地图》(2014)
"水--诅咒还是祝福!? 亚太地区前瞻性建筑"展览及讨论会, 德国柏林Aedes East当代国际建筑论坛, 2011年
相关项目
杂志
-
Watchtower Einderheide
1 day ago
-
An Uplifting Architecture
2 day ago
-
On a Child's Scale
3 day ago
-
Touring ‘Making Home’
4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