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简介
本项目将动态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来设计,使埋没于偏远贫困地区达数十年之久的城头山遗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仅保护了古城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而且还将其发展成为了具有旅游休闲价值的参观和体验区。作品展示了景观设计是如何将一个湮没无闻的考古遗址转变为一个能给当地发展带来效益的集教育性、娱乐性、生产性及经济性于一体的文化游览区。
2. 挑战与目标
1979年前,城头山还是一个位于湖南澧县洞庭湖冲积平原上的一个土丘,被农民们所精耕细作,稻菽飘香。一夜之间的石破天惊,遗址被意外地发现,并被鉴定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古城池遗址,也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被誉为“稻作之源,城池之母”,不久之后被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这项伟大的发现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却并不是上天的眷顾,在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种负担。由于位于贫困及偏远的农村地区,可用来耕种的农田极其珍贵,现在这片土地却被定义为遗址保护区,并禁绝耕种以免遭到破坏。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消极保护之后,当地政府终于做出决定,通过将这一地区转变为旅游景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负担变为福祉。
刚开始,政府犯了一个错误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在本景观设计师介入之前,城头山考古遗址周围农田已经转变为装饰性的景观大道和广场。一条宽阔的轴线已经建成,坐落着几座博物馆和纪念性建筑,两旁排列着观赏花木、花坛与假山装饰,跟中国其他地方的城市的化妆式景观一样,毫无特色;就在遗址外的南入口,一个两公顷的大广场正在施工。场地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游客或城市居民也失去了来观赏的兴趣。幸运的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省政府高层官员参观了这一遗址,对当时的景观工程给予了负面的评价,并叫停了这一庞大的装饰性景观工程,并令其重新设计。虽然大部分已经完成的建设很难改造,但是对遗址周边景观的重塑,再现农业景观还是可行的。然而,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如何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挑战仍然存在;与此同时,如何将随处可见的农业景观转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地,并非易事。这两大挑战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既满足当地政府及社区的发展诉求,同时又能使国家级的大遗址得到很好的保护。
3. 设计策略:将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
我们共采取了三项策略来保护和改造城头山遗址及外围景观,同时使其具有旅游的价值。
首先,对中部的古城遗址本身做最少限度的干预,除了一条架空木栈道和与之相结合的环境解说系统外,对考古遗址现状不做任何干预。在一圈相对完整的护城河的环绕之下,考古遗址犹如一个空阔宁谧的剧院,人民游客遐想曾经在这里上演的历史剧情。
其次,用各种湿地植物及林带,对环绕古城遗址的护城河外侧水岸进行生态修复。核心区以外的公园的主体部分,被重新设计为农田,成为了一个户外的稻田博物馆。一年两季、多品种的水稻在这里轮作;作为农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水塘、水渠和湿地分布其中,生长着茂盛的乡土植被,这些湿地和水系像海绵一样,收集雨水,调节旱涝,同时吸收和过滤从稻田中流失的营养物质。精心设计的景观纹理将户外水稻博览区与其他一般性的农田具有相似却有不同的景观,这些田块肌理致密,田埂的朝向经过仔细的设计,形成多种微妙变换的透视角度。水杉林带只沿着大致南北方向的田埂路种植,既能给田埂路遮蔽,同时又防止树影投射在稻田里,因为这些稻田需要充足的日照来维持生长。夏日炎炎,绿荫下的道路为游客提供了舒适驻留和漫步机会。
第三,场地内设计了一座架高4米的玻璃廊桥,供游客登高远眺,使得公园北部的考古遗址尽收眼底。用玻璃作为桥面材料,可以使阳光穿透,保证其下方的农作物有充足的日照。如此,沿桥散步也成为一种奇妙的探险。玻璃廊桥通过四个方向的四个坡道来增强桥身的稳定性,并增加了桥与四方田埂的连通性。玻璃廊桥吸引了大量游客,特别是儿童和学生,使原先单调乏味的农业景观变得更令人兴奋且富有娱乐性。
在考古遗址向一个静静的舞台,默默地激发着人们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户外水稻博物馆的田野犹如一台活生生的,正上演着活生生的农耕生产剧:水稻种植、除草和收割都被设计成与休闲活动相互交织的生动元素,融入了诸如慢跑、野餐、散步、学校和家庭的郊游。玻璃廊桥作为观景平台和使人身临其境,让城市游客能够亲眼目睹和体验水稻种植及收割过程,并与劳作的农民进行亲密接触。参观者亦可以加入到农民劳作之中,体验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在这一景观中,劳作与休闲、生产与艺术、乡村与城市、土地所有者和游客、功能和审美之间都不分彼此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美丽和谐的一幕。
经过一年时间的使用,城头山考古遗址公园被证明成为是成功的。
这个被保护的遗址在偏远的乡村沉默了几十年之后,突然间被人们在网络和微信上传播开来,吸引了附近城市的大量游客。人们从这里了解到自己的祖先,以及每天享用的食物的起源。贫穷的农村地区,特别是遗址周边的乡村,通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获得了相当显著的经济收益。